中国拳王创业赔钱百折不挠 现实版八角笼中
来源:新浪网 时间:2025-10-05 12:06:13
练过拳击的人,走在社会上,是不是相当于武侠小说里功夫在身的侠客,行走江湖,惩戒恶人,谁敢挑衅就揍谁?
我们在和退役拳击冠军李洋的聊天中,出于普通人的好奇,把这个问题提给了他。可李洋说,练过拳击、搏击等格斗术的人,水平越高,在生活中出手的可能反而越小。
“拳击不等于打架,我练拳直到今天,没一次用拳头解决问题。这是你的职业素养,你是专业的,那你对普通人就不能动拳头。打拳是情绪控制,打架是情绪失控,连情绪都控制不了,你怎么去掌控比赛?”
梦想留在北京 梦想止于北京
其实懂行的人看到李洋,就知道他“不好惹”:身形结实,脖子粗壮,长着“饺子耳”——这是长年练拳击、摔跤等专业高手的“标记”。
“小时候在村里我常打架,等练上拳击,那就不一样了,碰到外边人向我挑衅,我都控制自己,没出拳不代表怂,真正练拳的人,是最讨厌打架的。”
李洋练拳击,当然不是为了变得不好惹,对他来说,拳击是一种谋生手段,是迈向更高人生高度的阶梯。
这个在村里打架的孩子,13岁被选入江苏徐州业余体校,正式练起拳击,一年后被两位恩师张广平和司建占看中,输送到北京队。
“1996年在光彩体育馆,几个月不出院子,别人一天两练,我是一天四练,横下一条心,必须拿下成绩留在北京。从农村出来,留在北京就是梦想。后来拳击队改制,转到什刹海体校,队里都是北京孩子,外地队员就剩我一个在坚持。”
十年磨一剑,李洋靠这股韧劲,成了国内顶尖,蝉联2005/2009全运会57公斤级冠军,2007年他获“北京十大杰出青年”提名,当初那个农村小子梦想成真了。
那也是中国拳击的黄金一代,同批队员里,还出了邹市明、张志磊等人,但说到那批人的终极梦想——2008北京奥运时,李洋欲言又止。
中国拳击队对北京奥运的规划目标是:邹市明保金,李洋和哈那提冲金,但后来情况有变……李洋最终拿了个第五。
李洋说:“总之一句话,国家利益高于一切,后来我当上教练,了解很多情况,永远是这样,听指挥听安排,服从大局。”
“运动员做好自己的训练准备,上场发挥水平,剩下交给天意,交给裁判,交给很多东西,不光是技术水平的事了。总体来说还是公平的,我没啥抱怨。”
李洋不愿细说的“大局”,只能留给人们去遐想了,时至今日,北京奥运留给李洋的不多痕迹之一,是他的手机号。奥运前,李洋把尾号换成2008,这个号一直用到了今天。
开拳馆赔惨了 拳击在中国不挣钱
为了拳击,李洋两个膝盖的半月板都拆了。08奥运后,李洋退役,那一年,他评上“北京奥运个人贡献奖”,到人民大会堂领了奖。
退役后,李洋在体制内外都有尝试。在先后担任北京女子拳击队教练、国家拳击队执行总教练同时,他还在社会上开了拳馆。
李洋发现,想靠拳击吃饭,离开体制可并不容易。
2015年,李洋在京创办“拳尊”俱乐部,开了4年时间。“这是我第一次创业,在望京一个地下室。”
“拳尊”作为社会拳馆,主营业务是培训和赛事这两块。
培训是针对大众的拳击教学;赛事则是招募从体制内退役的拳手,培养他们进职业拳击圈,参加四大组织的职业赛,签经纪合同,去争夺出场费和奖金。
“赛事拳击经纪这块,几年做下来,名气有了,我们旗下李同辉拿过大中华洲际金腰带,詹泽峰拿过大中华青年金腰带。但经济上没什么收益,入不敷出。”
“拳馆的支出包括房租、签拳手的工资及基础保障、请外教等。收入主要靠培训和会员,有点单一。”
“我们负责拳手的吃住和基本工资,另外拳手一边自己训练,一边给学员培训代课,会有课时费和提成。而拳手打职业赛,和经纪公司是有比例分成的,拳手占大头,我们拿小头,三七开。实际上,很多费用要我们自己掏,比如派人跟比赛等,一场比赛打下来基本不赚钱。”
“这种模式最后发现行不通,签约拳手产生的价值,和花在他们身上的钱是不成正比的。拿过世界冠军、全国冠军的拳手,代课态度和认真度还不如没拿过的,优秀运动员不一定是优秀老师。”
“因为我主要精力在拳击队当教练,拳馆只能托管,最后收拾烂摊子,发现到处是窟窿。每次给我打电话,就是要交房租,要发工资了,要交这费那费了,月底一对账,全是负的。”
“一个月最少亏20万,整体算下来,亏了三、四百万是有的。后来就把拳馆关了,最多时有三家店,疫情一来全关了。”
除了拳馆难以自负盈亏,其实在中国,拳手这个群体也面临生存拷问。
在中国职业拳击圈,大多数人仍在生存模式上摸索。这些年,即使是最顶尖的中国拳手,转型职业后单靠打拳挣到钱的并不多。
张志磊因为级别大关注高、且身后是世界级推广公司,因此有不菲收益。而其他知名拳手如徐灿、邹市明、熊朝忠等,单靠拳赛本身很难挣到钱,主要靠赞助商、广告来实现收益。
这就是拳击在中国的现状。在欧美国家,拳击是职业市场成熟的项目,但在中国,受限于群众基础薄弱、大众对拳击感知度较低,单靠打拳想在中国市场挣到钱,太难了。
“八角笼中”孩子们的眼神
去年贾玲《热辣滚烫》热映,让拳击进入更多普通人视野。
在李洋这样的圈内人看来,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减肥宣传片,女主通过拳击完成挑战和蜕变,找到自我,正是拳击这项运动能带给普通人的益处。
作为拳击人,让更多人知道、接触拳击,改善拳击在中国的生存环境,是李洋一直想做的。
他想到了校园。
去年李洋回到江苏老家睢宁,做起拳击进校园活动。
在县里支持下,他组建了“李洋少体校拳击队”,先打造教练队伍,找自己学生、昔日全国冠军选手,一起来睢宁任教。
再就是筛选苗子。李洋从报名的初中孩子里挑出男女生各15人,场馆是县少体校的篮球馆,他带着孩子们一起练拳。
这让我们联想到王宝强电影《八角笼中》,李洋仿佛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,带着一帮边远地区的孩子,拼了命在打拳上谋出路。
“很多孩子文化课成绩太低,高中考不上,如果没这个项目,他可能就辍学了。有了拳击这个体育特长,受政策照顾,高中可以直接要他。”
“像我们这样的小县城,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,有的父母离异没人管,送到我这来,一是练拳击有个好身体,二是有个高中上,将来能靠体育考大学。”
“这事校长们很欢迎,包括一些小学也陆续开展。现在孩子得抑郁症的很多,去年初我回去,一个星期就有两个跳河的孩子。拳击能减压,能发泄情绪,很多学校还办了拳击教室,让孩子到里面打,相当于一个发泄室。”
如今,李洋拳击队的教练,已获得地方编制,开始正规带训,少体校专业拳击队也有了20人左右的规模。
李洋希望,这种拳击进校园的模式,能一层层复制下去,既培训孩子,也培训基层教师,培养出来一位拳击老师,就能带好几个班的课,以点带面。
“这是我发自内心想干的事儿,那么多孩子,和他们说世界冠军来选材,被选中就能跟我练拳击,进拳击校队。”
“孩子们眼睛都亮起来,眼神里都是渴望,感觉那些眼睛都会说话:选我!选我!”
“退役运动员是弱势群体”
和我们聊天过程中,李洋时不时要接一些电话,安排一些事情。
他现在一个身份是“李总”。2020年,他彻底离开体制,再次创业,注册了“北京李洋体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”。
离开体制,是为了家庭。李洋爱人确诊抑郁症,他辞去所有职务,回家全心陪伴。
“2019年初,国家队在五指山集训,夫人抑郁症,家里都瞒着我。严重时她走在德胜门桥上,觉得桥下软绵绵的,就想跳下去。她属于重度抑郁,有轻生念头。”
“马上备战东京奥运了,我肯定也在教练名单,我很矛盾,带队员出征奥运是荣誉,可我夫人这个病,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,我觉得家庭第一,一定要好好陪夫人度过这个难关,加上孩子小,我就辞职回家。”
“这样全身心陪家人整整一年,直到夫人康复。那时每天陪伴,做饭,送孩子上学,多年来没有过的。大概一年时间,夫人调理好了,医生也说我的陪伴很重要。这段时间,老天还给了个儿子。”
重返社会后,李洋的创业眼光瞄准了退役运动员群体,做起冠军选手的MCN机构与经纪业务,他的理念是,运动员在退役后仍能发光发热,缺少的只是一个平台。
如今在“李洋体育”这个平台,他能直接联系的退役冠军选手有四、五十人,各项目都有,知名的包括拳击的蔡冬菊、滑雪的郭丹丹、柔道的杨秀丽、乒乓球的王皓、射击的杨琳、足球的于大宝、游泳的张琳……爱交朋友、人脉颇广的李洋,想把他们联结起来,捏成一个团一起做事情。
“退役后运动员彼此都常交流,每个人都有难处,都有想法,时间一长,感觉还是需要一个平台,所以我现在做的是,帮退役运动员们找到自身价值,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团体。”
“这几年也帮到一些冠军选手,像滑雪的郭丹丹,冬奥会时李洋体育和中石化签约,把郭丹丹推给中石化做代言人。其他还有类似业务搭桥,将企业和选手联系到一起,产生新的价值。”
“以前是零散的,有了这个平台,我可以和退役运动员们签经纪合同,保障你一年多少广告,实现怎样的价值。”
李洋认为,离开赛场光环,退役运动员其实是个“弱势群体”。
“运动员买断退役后步入社会,很多人陷入自我封闭,还有一些甚至得了抑郁症。”
“我给踏入社会的运动员,定位为‘弱势群体’,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运动队,奉献给国家了。退役后,该掌握的社会生存技能,什么都没有,只剩运动员时代的光环,经商没有头脑,应聘别的领域也不行,还不如一个闯荡社会的年轻小伙,这不是弱势是啥?”
“但我想和他们说,我们能在赛场争金夺银,那么大的苦都能吃,那么大的困难都能克服,现在生活中这点困难和打击又算什么?我们抱团起来做事,大不了抱着从头再来的心态去拼。”
“我是幸运的,一路有这么多老师、朋友、同行帮我。包括我开拳馆最难的时候,全是身边朋友帮我凑钱度过难关。有时月底要交房租,都是朋友帮的,这凑几万、那凑几万。”
“我心里特别感谢这些朋友,所以我也要回报他们,通过做退役运动员这个事,也为体育圈做点事。当我有这个机会和能力,大家一起做点事,创造出价值来。”
“冠军的身份只是个牌子,最重要的还是你能为别人做什么。别人说,我认识你,你是冠军,但我说,冠军那是往事,我是李洋,我现在能为你做什么,带来什么,实现什么价值,这是更重要的。”(周超采访/李普利撰文)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