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开幕式背后故事:大革命的影子无处不在
来源:互联网 时间:2024-07-27 21:06:39
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畔圆满完成,盛大演出背后,一些关联的小故事颇为有趣。
[手持火炬的跑酷者与《刺客信条》]
手持火炬、在塞纳河畔屋顶腾挪跳跃的蒙头神秘人,形象一望而知,来自火遍全球的动作冒险类游戏《刺客信条》。
这是由法国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研发的游戏。这位表演者身上的行头,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军服,而加上白色斗篷,整体形象非常像《刺客信条-大革命》版本的主角亚诺-多里安。
《刺客信条-大革命》的游戏背景,设置在1789年的巴黎,那时的法国经济萧条、民不聊生,国王统治为人痛恨,启蒙运动开启民智。
这段背景中,包含着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:
攻占巴士底狱、发表《人权宣言》、国王路易十六被砍头,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……
讲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,大革命中被斩首的路易十六,喜欢修锁和手工活,和明朝的“木匠皇帝”天启帝有共同爱好,后来砍掉他脑袋的那款断头台,是当初路易十六自己设计改进的……
[齐达内从不唱国歌]
开幕式上的主角之一,是两次拿着火炬现身的齐达内,是法国足球传奇人物,代表法国夺得1998年世界杯冠军,显然,主办方把他作为了法国的重要代表人物。
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齐达内从来不唱法国国歌《马赛曲》,当年无论法国媒体和民众如何反应,齐祖都坚持在比赛前的唱国歌仪式中面无表情、嘴巴紧闭。
他自己说过:“虽然我曾是法国队长,但我不唱马赛曲,这并不意味着我不爱法国,你知道我为法国进球多激动吗?”
这并未妨碍法国人将齐达内视为自己国家的代表人物,和唱不唱国歌比起来,他对法国的贡献才是更被看重的。
顺便提一句,不唱国歌的法国球星可多了去了,阿内尔卡、本泽马也不唱,还有当年的普拉蒂尼。他们都是移民后裔,齐达内本泽马都是阿尔及利亚后裔,普拉蒂尼爷爷是意大利人(“蒂尼”嘛)。
[小黄人和蒙娜丽莎]
开幕式转播画面中的一个次元破壁环节,小黄人在河里吐泡泡,名画《蒙娜丽莎》一闪而过,“小黄人偷走蒙娜丽莎”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一幕重演了蒙娜丽莎这幅画的“成名史”,其实早年这幅画并没有今天这样的名气,恰恰是因为在巴黎被盗才名声大噪的。
1911年8月21日,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文森佐-佩鲁贾从墙上拿走了《蒙娜丽莎》,直到第二天,卢浮宫才注意到这画不见了。
两年后,《蒙娜丽莎》被找到,期间法国媒体大肆炒作画作的神秘失踪,炒火了这幅画。1914年重新展出时,大众都来参观,《蒙娜丽莎》的名气直线上升。
有意思的是,在寻找画作的两年时间内,巴黎警方逮捕过多名嫌疑人,其中一个叫巴勃罗-毕加索,就是后世的那位著名现代派大画家,当时还没那么出名。当然,这次逮捕是冤枉的……
[中国代表团“拼船”]
开幕式上,各国代表团的运动员乘船经过塞纳河的6公里河道部分,中国代表团没能获得“包船”待遇,而是和其他几个国家“拼船”。
和中国代表团同船的还有加拿大、喀麦隆、中非和智利代表,这些代表团的英文名称都由字母“C”开头。
有网友吐槽这是对中国的不敬,这其实是不明实情了。
巴黎奥组委没有专门采购船只,只是花钱租了一些民船,所以我们看到85只船的大小型号都不一样,有的国家代表团人少,干脆坐的是小快艇,似乎更显得“寒酸”了。
这其中,有三个国家代表团享受了“包船”待遇,也就是最后三位入场的澳大利亚、美国和法国。
这是因为他们是今后三届奥运会的东道国(今年法国、2028美国、2032澳大利亚),才有了特殊待遇。
[巴黎奥运会和邓小平]
巴黎上一次办奥运会,是整整100年前的1924年,这里还有一段历史往事。
1924年巴黎奥运会足球决赛,乌拉圭3比0击败瑞士夺得金牌,在决赛看台上,坐着一个20岁的中国留学生,名叫邓希贤。后来,他改名邓小平。
邓小平是1920年到法国留学,是自费生,所以要靠工厂打工来勤工俭学。
为了看奥运决赛,他需要省吃俭用,还有说法他把夹克衫送到当铺换钱买票。小平回忆:“门票5个法郎,是我一天的饭钱,坐的位置又最高,球都看不清楚。”
[最早参加奥运的中国人不是刘长春]
说起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,我们的媒体最常说的是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的刘长春,独自一人“单刀赴会”。
但实际上查阅史料,1924年巴黎奥运会时,就有中国选手参加了。
《申报》记者蒋槐青在《世界运动会史略》中写道:
“当一九二四年第八次大会举行于巴黎时,网球也为节目之一,是年我国网球选手韦荣洛、吴仕光及徐恒三君,自费赴巴黎,自动的参加第八次亚林匹克运动会之网球比赛,于初赛中即不幸失败……”
当时网球只是奥运会的表演项目,不知这是不是官方没有把这三人当做“中国奥运最早参赛者”的原因,但这三位选手都出席了开幕式,还展示了北洋政府的国旗“五色旗”,确定是中国运动员代表无疑了。
[开幕式上的断头王后]
开幕式上有个带点血腥的表演,一位女演员双手抱着头颅,扮演玛丽-安托瓦内特王后,头颅还唱起著名的无套裤汉歌曲:“啊,会好起来的,贵族们将被绞死”。
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,法国大革命期间,夫妻双双被斩首,而王后作为生活奢靡的形象被人民痛恨,她在时尚、奢侈品和赌博上投入大量资金,一度引领巴黎王室的时尚圈。
关于她还有这么一则传说,当大臣告知她“农民因为没有粮食而饿死”,王后回答:“他们为什么不吃布里欧修(法国一种奶油糕点)?”,真是法国版的“何不食肉糜”。
[被重新塑造的圣女贞德]
开幕式上在塞纳河上飞马而驰的形象,看起来是圣女贞德现身。
这位法国民族主义的英雄化身,其实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复杂的形象塑造。
法国大革命时代,贞德作为忠于王室与旧制度的象征而被敌视,形象甚至是负面的,比如启蒙时代的伏尔泰就称贞德是“一个不走运的女白痴”。
而到了19世纪,在法国迈向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,贞德由负转正,被上升为民族的象征,因为她的形象与传说,满足了法国人的民族英雄想象,成了法兰西民族的象征。
这其实也是历史的诡异之处,一个历史人物的定性,往往出于后世的现实需要,就连贞德这样的“圣女”,也是个“任人打扮”的小姑娘。
以上是巴黎开幕式带来的一些小联想,其实这大概就是这届开幕式的特点,内涵多元而丰富,不同的人从中能看到不同的东西,产生不同的想象,这也许就是巴黎开幕式这场表演的独特之处吧。(李普利)
声明:新浪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